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幅蒙德里安的原作。
用高黑度的黑色實線來勾勒出藍色的邊界,
于是,藍色就突然浮于畫面之上了!
這一色塊的分割,并不是通過簡單地刷上黑色去實現,
而需要極其細致地勾勒黑色的邊緣。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畫面黑線所構成的十字上,
左邊的黑線明顯相較上下黑線略微地灰了一點點。
也正是這一點點黑度上的差別,使得黑線浮于灰線紙上,
也就是說,這兩條黑線,其實并不全是黑線,
而是一黑一灰的交疊,由此造成了線條的上下疊加!
而在他另外一幅畫匯總,
顯然對這一黑灰相交的處理更為謹慎了一些。
可以從左數第二條黑線看出,
蒙德里安甚至著重在上下黑線上用了更重一點的黑色來覆蓋,
從而使左右的灰線疊加在其下。
還是看不太明白?以為是偏色的錯?
那么看這里,黑色的色塊由于其黑度之高,明顯地與灰線分割開來,
從而在一個畫布的平面上,以黑色造出了線和面向內的縱深!
再看這里,相交的兩條黑線,看起來貌似只是兩條黑線,
但實際上一黑一灰,黑線疊加在灰線紙上,
與上面的手法完全一樣,同樣造就了畫面向內的縱深!
因此,這幅畫是立體的,是有縱深的,不是平面的。
這是把繪畫做成了雕塑。
黑色是什么?黑色不過是事物、材料的不反光狀態。
絕對的黑色并不存在,一幅畫面當中的黑色,
只有在它成為了一幅畫面當中為最不反光的那一部分時,
才成為了黑色,并開始執行黑色的功能。
而黑色的美學功能,實際上是一種認知上的功能:
它是畫面中重量最強的部分,執行著分割畫面、給畫面增加重量的作用。
而黑又是一種功能:
即便一個灰色遠遠達不到我們平時意識中的黑度,但它如果執行了黑色的功能,
即,為畫面增添重量,分割畫面,提煉出縱深等功能,
那么我們也認為它達到了黑的作用。
同時,黑色還存在質地、材料等問題。
每一個黑色,實際上都是專門針對一種材料調整而成,
而這一調整中,又會因其濃度與材料的關系而展現出不同的藝術/認知價值
(溫柔、堅硬、冷、暖等)。
現在的科技界已經產出一種vantablack的材料:
這是一種以碳為基礎的納米管材料,可以達到驚人的99.965%的吸光率。
這一吸光率意味著什么呢?
意味著當你把它涂在任意的立體事物上的時候,事物所有的立體感都消失了……
這就是黑作為“事物的不反光狀態”的物理屬性,
而如何對這一現象加以利用,就要看藝術家的技藝與理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