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聽人說,西方畫欣賞不來!
不管裸女還是建筑,看著像照片的就都是好畫!
其實,想看懂西方畫,一點都不難!
那什么,幾何透視法、花式構圖、各種角度的光影、千變萬化的色彩了解一下?
學不會幾何畫不來的透視法
看了上面仍然云里霧里?
△ 古斯塔夫·卡耶博特 1877,《巴黎街; 陰雨天》
上面這幅《巴黎街;陰雨天》,畫家分別用了一點透視法和三點透視法。
其中一點透視法畫出了整個場景的空間結構,
石磚路向遠處延伸,
在地平線的位置相交于一點,
這一點正是一點透視法中的消失點(即黑線相交的紅點)。
可以看出畫中打傘的男人所在位置距地平線處的建筑物距離較遠,
而這正是此畫利用透視法所展現出的縱深感。
畫面左上方的建筑物(推測為百貨大樓),
則是用的三點透視法描繪的。
因為我們的視線和打傘男人的眼睛位置是相同的,
此線恰好也是畫中的地平線,
因而以我們的視角去看百貨大樓,勢必為仰視角度。
三條虛線在畫外相交于一點,兩端各有一個消失點,
完全符合上文提到的三點透視法的規則。
問題來了,畫家為什么要用透視法科學去畫畫?不能freestyle嗎?
這是個好問題,如果不是往像照片一樣還原真實場景的方向畫
普通人可能連欣賞西方藝術的門檻都邁不上去
(請想想自己觀賞西方藝術畫的評判標準——“像照片”吧……)
這時候透視法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作為學素描的基礎,
如果連透視法都用不好,
人物、靜物、建筑等立體感和空間感就表達不到位,
專業人稱“形不準”,
乃繪畫大忌!
這就相當于你想描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這么美好的畫面時,
根本無從下手,遑論畫出符合真實場景的畫了。
而一個合格的畫家可能就會構思出,
怎么安排橋和樓的位置,
姑娘站哪看風景,
樓上的人從什么地方探出身子看姑娘,
這其中蘊含的,可都是科學??!
學不好幾何都不敢說自己會畫畫!
學了幾何還要變花樣來的幾何構圖
本來畫家只會“近大遠小”這種基本操作,
直到一位幾何學家布魯內萊斯基發明了幾何學意義上的透視法,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自此打開了幾何學的大門,
從中發現了很多可以應用于繪畫中的新思路新操作,
對稱的、三角的、S形的、圓形的等等。
三角形構圖,露出神秘微笑的神秘女子——蒙娜麗莎▼
初中數學老師講過,三角形是最穩定的結構。
(內什么,三角戀除外哈……)至于為什么穩定,建議大家去復習一下初中課本。
S形構圖最會畫圣母的拉斐爾的《椅中圣母》▼
有沒有覺得,這個S形構圖和我們的太極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稱式構圖,整整齊齊的處刑現場▼
△ 這么對稱工整,還需要輔助線嗎
對稱式構圖,工整有秩序,強迫癥患者的福音!
圓形構圖,魯本斯筆下《掠奪呂西普斯的女兒》▼
圓形構圖使得畫作中人物造型集中,很適合多個人物凹造型的場景!
形影不離且千變萬化的光影與色彩
與中國畫崇尚留白寫意不同的是,
西方畫家一直執著于如何還原真實場景,
從最初的“近大遠小”基本操作再到透視法,
已經無法滿足西方畫家對描繪真實感的訴求了。
上帝說,要有光!
于是就有了光。
畫家們福至心靈,一拍腦門,
把現實的光和影畫進畫里,不就有真實立體感了嗎?
在前輩喬托開路之后,我們的跨界天才達芬奇研究起了自然光,
并立志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自己的繪畫中去。
達芬奇說:“一切物體都被光和影包裹著,沒有一件不透明物體不兼備光和影。
……所有物體之表面,都罩以不同之陰影與光線?!?
達芬奇對于光影的研究令整個西方畫壇沸騰了,
到了16世紀巴洛克繪畫把光影研究推向極致。
16世紀末的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不僅是有名的光影大師,
還是一個drama愛好者,
他最喜歡把光線集中打在畫面上,
黑暗的部分極黑,
與明亮的部分形成強烈對比,
營造出舞臺劇的效果。
只要能凸顯戲劇效果,畫出來的光影完全是自己主觀上的也OK,
這就是卡拉瓦喬的繪畫光影理念。
△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
倫勃朗是卡拉瓦喬的優秀繼承者,但是倫勃朗很有個性,
他覺得光線集中和明暗對比還不夠突出戲劇效果,主角應該有聚光燈!
于是,他的畫就有了聚光燈特效,比如下面這幅代表作《夜巡》。
△ 倫勃朗 《夜巡》
上述繪畫都是室內場景,畫家大多時間都待在畫室里繪畫。
哦,畫家們還要苦學幾何透視和光影理論。
但是啊,幾何學啊空間立體啊,還真不是什么人都能學得來的。
終于有人坐不住了,在畫室飽受理論摧殘后走到戶外,
突然頓悟“哇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大自然才是藝術之光!”
漸漸地一幫年輕畫家紛紛走到戶外,開始寫生。
拋開幾何立體空間感,從大自然中學習他們眼中的美的光影美的色彩。
——藝術史上稱這幫人為“印象派”。
△ 《日出·印象》,莫奈
相信大家對莫奈的這幅《日出·印象》并不陌生,它初面世時還被瘋狂diss。
“線條太粗糙了!筆觸也亂七八糟!”
“竟然用這樣的色彩,不按教材上教的畫,簡直膽大妄為!”
“船畫的毫無立體感可言!差評!”
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這幅畫通過光影和色彩所營造出來的場景是絕對真實的,
真實到讓人恍惚中以為自己正站在某個港口碼頭,親眼目睹了一場日出。
印象派畫家日夜在戶外寫生、觀察各種景物在不同光影條件下產生的色彩變化,
研究如何在不塑造立體感的情況下描繪真實,
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在印象派的帶領下,畫家們對色彩的研究也因此更上一層樓。
△ 《睡蓮》,莫奈
至此,
畫家們對光影的描繪
終于完成了從理論到畫室內再到外出寫生的大蛻變,
只是有的畫家喜歡用光影展現空間立體感,
有的畫家傾向于用光影表現場景真實感。
而我們除了可以通過畫家對光影的應用判斷出作品時期之外,
還能感受到西方畫家們在追求畫面真實的道路上遇見的不同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