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是不是一切繪畫的基礎”“中國傳統繪畫不畫素描有沒有基礎”,現在有關這些觀點討論熱烈,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速寫是不是一切繪畫的基礎?解剖是不是一切繪畫的基礎?色彩是不是一切繪畫的基礎?光是不是一切繪畫的基礎?形是不是一切繪畫的基礎?感情是不是一切繪畫的基礎?理性是不是一切繪畫的基礎?科學是不是一切繪畫的基礎?政治是不是一切繪畫的基礎?經濟是不是一切繪畫的基礎?
一切繪畫的基礎是什么?
一切繪畫的定義是什么,肖像畫,靜物畫,風景畫,畫人體,中西風景,印象派,抽象派,立體派,野獸派,觀念藝術圖,行為藝術圖,大地藝術圖,建筑圖,機械圖,地圖,醫療人體圖,中醫脈絡圖,針灸穴位圖,器官圖,各種氣象圖,各種天象圖,各種心理學圖,各種化學元素圖,各種經濟走勢圖,各種數學圖表,各種商業管理圖表,各種物理學圖,各種數學圖,各種商業設計圖,各種廣告圖,時裝設計圖,鞋帽,手袋絲巾領帶床上用品設計圖,各種瓷器,玻璃器皿,木,石,金屬工藝品設計圖,五花八門的首飾設計圖,家居設計圖,家具設計圖,電氣線路圖,集成電子圖,液壓圖,軍事布局圖,政治局勢圖,等等等等,這一切算不算都是繪畫?
我們所討論的僅僅是藝術繪畫嗎?以上一切都含有豐富的廣義的藝術。
素描的定義是什么,素描drawing一般為單色線條的描繪,是繪畫的基礎形式。中國傳統的十八描、各種皴法也是素描。素描呈現形體和輪廓,表現物體的質感與量感,運動感和韻律感。素描可以用鉛筆,鋼筆,毛筆,排筆,粉筆等等一切工具來單色描繪。當色彩進入之后,就不再是素描了。
當我們把思路放寬之后,論題的答案可能會明確起來。
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講的是線描、筆墨和寫意,主要體現在山水,花鳥,人物上。西方寫實繪畫的理論基礎是:線,型,光,色和情感,主要體現在風景、靜物、人物上。中國傳統繪畫除了講究繪畫本身的技藝研習之外,還要有書法詩詞的深厚造詣。無論那種繪畫,素描是不是必須要學?不學可以嗎?學了有好處嗎?學了有壞處嗎?
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理論是否要一定要以素描為基礎?其實見仁見智。不學素描,和學過素描的中國畫家,都可以創造獨特的風格而成為大家。有深厚素描功底的畫家,會在造型精確度,透視,光線明暗方面把握有度,而不學素描,更能在潑灑揮毫,水墨情趣方面不受制約,天馬行空盡情發揮。
一個專業的抽象畫家是否要一定要以素描為基礎?其實也是見仁見智。抽象藝術的范圍廣闊,不學素描,和學過素描的抽象畫家,都可以創造獨特的風格而成為大家。有深厚素描功底的抽象畫家,會在層次的豐富上,營造抽象形體方面容易入手,而不學素描,更能在色彩筆觸,情感發泄方面盡表現自如。甚至學過化學,心理,幾何數理等等,都會對抽象畫家帶來豐富的靈感。
當代藝術的范疇已經拓展到了無限大,觀念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地景藝術等等不一而足,很多藝術家學習過素描,也有很多沒有學過,相對于寫實主義繪畫來說,特別是油畫,素描尤其重要。但是對于廣義的繪畫乃至廣義的藝術,素描可以是一種重要的藝術技巧修養,但并非一定要以素描為必須的基礎,非學不可。學與不學,對于廣義的藝術作品,影響沒有到一種關鍵的高度。美術教學中有素描學科,完全是正常的。素描美術教育和實踐中的地位重要的。但不是主要的。而我們在素描美術教育和實踐中缺乏些什么?
“素描是不是一切繪畫的基礎”這個議題在西方不會出現?!爸袊鴤鹘y繪畫不學素描有沒有基礎”的問題也只會在中國出現,值得我們研究的是寫實主義在中國的地位和狀態,寫實主義是以真實自然原因或自然原理來表達一切藝術的思潮,在二十世紀前為西方藝術的主體,在二十世紀后已退出了西方藝術的主流,但在中國卻成為二十世紀后半期的主導。建國前三十年,由于政治意識形態的宣傳藝術的需要,樣板戲式一度成為藝術專制;在文革倒臺后完全消失。而寫實主義,在新世紀十年,不論是美院的招生和教學,還是資本市場暴發戶的炒作及媒體的盲目追捧,又奇跡般地占據當代藝術的主流。中國的當代藝術引起了國際的關注,如何認識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和問題。對于這些中國發生藝術的問題可能有不同的角度,過去我們經常講中國人的看法和西方人的看法可能會有一點差異,但是如果我們進行一些深入分析的話會發現有些不同的內容,現實主義過去在中國是很普通的詞匯,在過去幾年這個詞匯淡淡的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其實在我們今天很多創作當中,回憶一下早已由美術學院制定的、在當時仍占支配地位的關于題材的清規戒律和人物形象的基本法則。到目前為止,關于藝術中的“現實主義”一詞,中國當代視覺藝術界的絕大多數有關知名藝術家和理論家幾乎均已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抒己見,不一而足。但是,“現實主義”是藝術史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換言之,對“現實主義”的討論不能只停留在一己之見的層面上,理論家們還應該澄清一些問題,如現實主義與寫實主義(包括徐悲鴻所說的“現實主義”與“寫實主義”)究竟有無區別,中西現實主義概念是否完全一致,現實主義究竟是指一種藝術觀或精神還是一種創作方法,西方19世紀的現實主義藝術與20世紀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有無關系,我國的“革命現實主義”與西方19世紀的現實主義的關系是什么,等等。盡管自徐悲鴻先生起,現實主義就成了我國藝術創作的一面旗幟,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實主義這一概念本身就像油畫一樣是從西方“舶來”的。
1949年后中央美院的權力變遷主要發生在三個派系,即國統區系、延安系及紅旗下的馬訓班,徐系對行政權力和教育課程的主導權在1957年后就失去了。徐悲鴻不僅在民國時代未使寫實主義體系一統天下,在1949年后亦未達成。寫實主義在建國后的一統天下被歸罪于徐悲鴻一人是一個歷史誤解。真正的原因是建國后的極左意識形態體制,以及這一體制對政治宣傳藝術及寫實主義手段的排他性推行。在一個多元的現代社會,寫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以及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立體主義,抽象主義等等都有其精神價值,且可以并行不相矛盾。徐悲鴻在民國時期異常激烈地抨擊現代主義,但最終的格局仍是各干各的:黃賓虹在追宋元文人畫傳統、吳昌碩延續大寫意、陶冷月嘗試“月光山水”、劉海粟畫印象派、龐薰琹搞立體主義、趙獸創作野獸派、林風眠從敦煌和民間繪畫中尋找中國資源,還有一些人學日本畫。但從建國初到文革三十年,極左的意識形態及體制排斥抽象藝術、印象派、超現實主義、立體主義等現代藝術,造成政治宣傳畫和寫實主義一統天下,其原因并不在于寫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孰優孰劣,而在于一國的文化制度是否允許藝術流派的多元化。
西方的現代繪畫是指二十世紀前期的抽象藝術、立體主義、構成主義、野獸派等形式主義繪畫。形式主義藝術強調,繪畫不再是一種形象的“再現”或者攝影式的仿真?,F代形式主義繪畫基本上用不著寫實主義的透視、解剖、色調等所謂的“造型”體系。當然,寫實主義在二十世紀仍有一定的作用,比如左翼現實主義、宣傳畫和商業海報、實用藝術設計,以及作為觀念藝術的超級寫實主義、攝影性繪畫等。自從攝影和電影出現,寫實主義繪畫的語言力量很難再超越現代主義藝術。即使在超級寫實主義、攝影圖像的寫實主義中,繪畫的重心也不是“造型”,而是繪畫與觀念、影像的關系。總體上,現代電影、攝影、動畫、計算機虛擬視覺,其語言上的豐富性和活力都要超越之前以造型為中心的寫實繪畫。
近百年來西方文化伴隨著其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滲透到世界各地,在全球占據著主導地位和話語權,借助藝術機構和市場手段,制造著一個又一個時尚潮流。仔細看一下中國的當代藝術會發現,今天所謂的當代藝術其實背后有一個重要的線索就是現實主義,現實主義其實也是藝術家看待中國今天社會乃至于過去一百年包括過去三十年的一種基本態度。在這種影響之下我們看到,雖然藝術在變化,其實背后是有著一條線索的。在八十年代的時候有一位批評家提到的,在我們看中國藝術的時候,很多都不是形式的問題,而是它背后所反正的所代表時代的變化。說到中國今天的藝術必須跟過去一百多年的歷史有關系,因為在中國隨著中國社會的變化,隨著歷史的改變,我們對很多事務都產生了不一樣的概念,比如說藝術的概念我們已經是接收了國際上西方的很多思想,比如中國的這些思想家、文學家對中國的藝術都有一個重新的解釋,甚至叫中國傳統藝術的革命。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家怎么來用藝術表達對社會的理解就成為二十世紀一個很重要的一條線索,當然之外還有別的。在全球化觀念下,目光盯住在那些經濟文化發達的國家,把在那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的文化現象,看作是藝術的前衛和時尚。從對麥當勞、牛仔褲和蘋果手機等物質主義的狂熱追求,到精神上對好萊塢大片的癡迷,然后是藝術上的跟風和模仿,極力與世界潮流同步接軌。
中國這種特定的文化環境中產生出了“中國當代藝術”現象。不重復歷史,也不重復現實,以創造精神來表達自己的觀念思想,對社會、自然和人的態度,這是當代藝術的本質特點。至于說到中國的當代藝術,我們可以從歷史經驗中找到答案,只要看看現代以來的中國藝術發展,西方現代藝術的各種表現在中國藝術中的體現,對中國出現的當代藝術現象就不難理解了。歷史是最好的鏡子,歷史往往有重復性,中國的藝術發展如何從這種歷史循環悖論中走出來,有時侯已經不只是藝術自身的問題了,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而文化藝術正是這一整體實力在意識形態上的展現。中國的寫實主義曾一統天下,強調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中國傳統的水墨畫訓練模式在美院體系被邊緣化甚至消失;反對二十世紀早期巴黎先鋒派的形式主義繪畫,即從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等人野獸派、立體主義繪畫,中國的現代藝術進程遭受數十年的延誤。在二十世紀藝術中,造型事實上不是一切藝術的基礎,也不是現代繪畫的語言基礎?!霸煨汀睂嶋H上該叫“寫實主義的造型”,即十九世紀前使用透視、解剖的輔助方法來塑造精確的形象,但這套所謂的“造型”體系不再是現代繪畫的重點。素描不應是一切繪畫的基礎。中國傳統繪畫學習素描很好,不學也很好。一切繪畫非學素描不可的斷論是不恰當的。而我們在美術教育和實踐中缺乏些什么?我們有沒有重視色彩學,光影學,藝用解剖學,人體藝術學,透視學,心理學,抽象學,藝術形式學,感情藝術表現學,社會藝術學,藝術材料學,電腦藝術,多媒體藝術,網絡藝術,3D藝術等等?美術教育應當更開放,豐富,完善,而不能止步不前在僅有的寫實主義局限里。
這里再一次向大家提出一個問題:一切藝術的宗旨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