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以下簡稱“香港巴塞爾”)在香港會展中心開啟,伴隨著香港巴塞爾的這一周,不僅僅是一場藝博會和一個藝術周,更是疫情開放后的一次藝術的回歸。來自世界各地和中國大陸的藝術工作者匯聚香港,置身于這場藝術盛宴之中。
近年來,M+、南豐紗廠、大館、香港故宮、富藝斯亞洲總部等接連在香港落地,深水埗畫廊區新入駐了不少畫廊,多元之中,彰顯著香港作為亞洲文化中心的獨特魅力。
2023年,香港巴塞爾展會現場據悉,今年的巴塞爾香港是2019年以來最具規模的一屆,聚集來自32個不同國家及地區合共的177家畫廊,涵蓋亞洲、歐洲、南北美洲及非洲。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參展畫廊于亞洲設有展覽空間,其中33間更于香港設有展覽空間。早在3月18日,藝術家皮皮樂迪·里思特的流動影像作品《信手不渝》就在M+視覺文化博物館幕墻上展出,在維港天際線之間以鏡頭和藝術語言呈現了香港城市風景中事物變化萬千的面貌。
西九文化區富藝斯拍賣行亞洲新總部同一日,毗鄰M+,富藝斯拍賣行坐落于香港西九文化區的亞洲新總部揭幕。M+、富藝斯亞洲總部都是近三年來香港新設的文化地標建筑,2019年香港巴塞爾期間尚只有幾家文化機構,到了2023年,南豐紗廠、大館、香港故宮等接連在香港落地,深水埗畫廊區新入駐了不少畫廊,多元之中,彰顯著香港作為亞洲文化的中心的獨特魅力。闊別三年的三月香港,將比以往更為熱鬧。
展覽現場,烏克蘭藝術家Stanislava Pinchuk的作品《The Wine Dark Sea》畫廊布局亞洲,多地展覽聯動作為展會的主展區,“藝廊薈萃”匯聚129間國際頂級畫廊,帶來亞洲以至全球多元藝術圖景。佩斯、高古軒、豪瑟沃斯、常青畫廊等博覽會常客悉數到場。在佩斯展位上,匯集了艾格尼絲·馬丁、羅伯特·勞森伯格、大衛·霍克尼,以及奇奇·史密斯、喬·夏皮羅和更為年輕一代洛伊·霍洛韋爾 、瑪麗·闊思、凱莉·曼等。宋冬、仇曉飛、尹秀珍、張曉剛、奈良美智、李禹煥等亞洲面孔帶來不同于西方藝術家的哲學表達。其中艾格尼絲·馬丁創作于2000年的《寧靜》、喬·夏皮羅所創作的巨型雕塑《無題》讓人在紛繁的博覽會中感受到安靜的力量。
費南度·索培爾,《Celina》,1959拓展到“亞洲視野”展區的19家畫廊,多展出亞洲及亞太地區藝術家以本土文化視角出發的藝術時間。Takuro Someya Contemporary Art展出了日本戰前前衛藝術的代表人物齊藤義重在七十年代創作的標志性橢圓浮雕作品;Galerie Vazieux帶來中國抽象主義先驅莊喆從六十年代至今創作的10件作品;新登場的Denny Dimin Gallery展示Amir H. Fallah的四幅全新油畫及一幅壁畫作品,展現其祖國伊朗的文化遺產以及其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歷史,體現兩國之間悠久深遠的文化聯系;Pifo Gallery呈現鄔建安的一系列精選作品;首次參展的YOD Gallery展出“物派”藝術家小清水漸的一組雕塑創作。
小清水漸,《Relief - From Surface to Surface》,2018
2023年,香港巴塞爾展會現場此外,聚焦新晉藝術家個展的“藝術探新”展區匯聚23家畫廊,展示更為年輕的藝術創作面貌。除了畫廊展區,“藝聚空間”板塊由悉尼Artspace行政總監兼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澳洲館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第六度擔任該板塊的策展人,圍繞“此時.當下”的主題,展出多件大型裝置作品。在多媒體藝術家兼電影制作人李振華擔任策展人的“光映現場”展區,帶來8場放映會及29件錄像作品。“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將為國際藝壇人士建立對話交流的平臺,與觀眾分享對制作、收藏及藝術展覽的獨到見解。(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