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波高家波先生倡導并踐行青少年“教育?生活?美學”理念,活躍在青少年藝術教育第一線,是青少年藝術教育名師和特邀顧問,是葵里品牌創始人/彩蛋破殼藝術傳播合伙人。受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在國際平臺上推動當代藝術的跨學科研究和跨領域實踐影響,創立葵里美術藝養課程體系。愿每個遇見葵里,遇見藝術的孩子,都擁有生活的不凡。
葵里有一群來自美院的老師,承襲自美院的教學體系講究一步一個腳印的扎實基本功。然而在面對少兒美術教育時,老師們又融入了少年兒童的個性特點,讓葵里的美術課不是枯燥的繪畫練習,而充滿了活潑的豐富的內容。由此呈現出來的,就是每堂課后孩子們筆下精彩的作品。
對于少兒美術教育,每一位葵里老師都有自己的理解。高家波老師,就是他們的代表之一。
高家波老師說,一名優秀的美術老師,首先得讀懂孩子,其次才是美術這個學科。美術教育,美術是一個學科,教育更是一門科學。懂美術不懂教育,或是懂教育不懂美術,都不可能勝任好自己的工作。
畫畫是游戲,因為它跟隨孩子的內心
繪畫對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高老師認為,只有做好這個定性,才能教好孩子。
我們知道,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參加一個游戲或是參加一次訓練中選擇,孩子不言而喻都會選擇游戲。這就是我們在人的兒童階段必須貫徹始終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在玩中學,在游戲中學。
所以說,繪畫對兒童而言,也是一種游戲。在游戲中,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他會跟隨內心的指引,不斷調整完善內心的需求。如果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環境,那么他會釋放他所有的能量去學習。那么繪畫興趣課程,就是由老師全程參與,幫助他們釋放而不是抑制這種能量的繪畫游戲。
成年人學畫注重臨摹訓練,以畫得像不像作為繪畫的評價標準。而對待能力有限的孩子就不能這么做,否則他們每畫一次都會產生失敗感,甚至陷入“討厭畫畫,怕畫得不好,不畫而更畫不好”的怪圈中。然而,如果我們能正視孩子的年齡特點,遵循孩子的繪畫規律,把孩子的繪畫過程看作是游戲的過程,情況就大相庭徑了。因為游戲是孩子的生命,是他們主導的活動。
所以,如果我們在繪畫中用規則去束縛孩子,那么孩子的靈感、想象力、創造力就會在規則的束縛中消失不見。如果這樣的話,孩子怎么會喜歡畫畫呢?
畫畫不需要束縛,而需要尊重
畫畫是孩子的一個游戲,這個游戲卻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機會。即使是沒有成人介入的自發狀態,其中也隱含著太多不可測量的成長因素,絕緣了這個游戲,也就意味著心智成長的傷害。當我們悄悄而適當地從游戲結構里滲透著生活、學科、文化的元素時,孩子會適當獲取成長的營養。
不過,這種滲透不是強制的,是在尊重的前提下開展,是一種人文關懷下的開展。因為,在這個自主的活動中,孩子如果覺得受到約制,他們便會逐漸遠離這個人生珍貴的游戲。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明星孫儷曾經曝光過4歲兒子等等的2幅“大作”,一個是以黑墨和綠色顏料繪成的畫,一個是用書法端正寫下的“福”字,而她本人也在作品上幫忙題字。母子2人超強的“藝術造詣”令眾網友嘆為觀止。她還透露兒子畫的是顆石頭,但在她眼里“我覺得像顆翡翠”,給予孩子的畫作高度肯定。
其實這不是孫儷第一次曬孩子的作品。娘娘的微博曬出等等和小花妹妹在墻上“涂鴉”,也得到了眾人的好評。
她在微博中提到,墻紙是可以換的,而孩子的創作靈感則可能轉瞬即逝。
這些做法,體現出孫儷和鄧超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明智選擇。他們懂得愛護孩子的創作激情,以及尊重孩子的作品。
孩子的監護者,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爸爸媽媽亦是如此,必須在尊重的前提下去閱讀孩子們的作品,去與孩子共享藝術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而一旦我們在看孩子作品時,學會從孩子角度去看,去了解,那么,我們就會驚喜地從畫中讀出孩子表達的情感、認知與成長。這樣做不但對孩子畫畫有好處,對我們更好地了解孩子也有極大的好處。
讓孩子玩得有成就感,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畫畫
當然,讓孩子們從繪畫中產生成就感,不僅僅來自于我們的尊重和肯定,更在于他們自發的體驗和成長。如果一味地讓孩子亂畫,而不給他們滲透一些必須的概念或技法,那么幼兒園的孩子和小學的孩子畫出來的畫很可能大同小異,而孩子也會因無法提高而逐漸厭倦繪畫。
所以,葵里在日常的教學中,非常注重適當地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造型能力以及色彩的表現能力等。
正如意大利女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說,兒童的心智如同海綿一樣具有吸收性的功能,只要配合孩子的敏感期給予他們適當的條件刺激,孩子的學習的能力是驚人的。在繪畫和色彩的敏感期里,給孩子們充分的色彩刺激,就能在自由的繪畫游戲中輕松地發展他們對繪畫和色彩感知的潛能。
少兒美術教育,和所有其他門類的教育一樣,其真正目的是對人的培養。我們的目標不是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藝術家,卻一定要讓每個孩子在繪畫的學習中發展出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感受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以及自信心,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全面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