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雙休日,可能是南山路上的中國美院校區最熱鬧的雙休日了。畢竟,雖然2017年美院畢設優秀作品展從6月6日持續至6月15日,但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前去一睹風采。
葵里的小葵籽們也是如此。所以,盡管周日大風大雨,小葵籽們依然不改初衷,往南山路浩浩蕩蕩地進發了。
有人可能會說,美院的畢設作品,好多成年人都看不懂,孩子們看了有用嗎?
有沒有用,看看孩子們在展覽中是睜大了好奇的眼睛,還是無聊地打呵欠就知道啦!
小葵籽們正在專心看各種藝術作品
葵里以為,帶小葵籽們來看美院的畢設展,開拓眼界、接受藝術熏陶是當然的,而畢設展作為美院年輕藝術家的綜合性大展,本身也有和其他美展不一樣的特點。這次展,對小葵籽們來說,有哪些收獲呢?
看青春的藝術帶來的共鳴
作為20歲出頭的年輕人主導的展覽,美院的畢設展洋溢著青春氣息,有許多吸引孩子們眼球的東西。動漫系的作品就不說了,光是建筑系造型科幻的房子,雕塑系高大酷炫的機器人、彩色纖維編織成的小丑四腳獸,和飾品系晶瑩剔透還會奔跑的戰馬,都是小葵籽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
年輕人對世界的新鮮創造力,往往和孩子們的奇思妙想不謀而合,既是孩子們最直接的共鳴,也是最生動的啟發。
哇!好大一只彩色玩偶,來合個影吧~
這輛小車的模型有點酷呢!
看年輕藝術家如何觀察和思考
畫什么對藝術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問題,就好像徐悲鴻選擇了馬,莫奈選擇了睡蓮,美院的院長許江選擇了向日葵。解決了這個問題,就等于尋找到了自己的藝術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繪畫語言。
同樣,美院畢業生的繪畫作品,表達了他們現階段的藝術思考和藝術表達。其中比較自我或哲學的思考,孩子們也許還理解不了,但比較焦點化的社會問題,小葵籽們也能把握一二。比如美院美術館廣場上用許多廢棄可樂瓶組裝的巨型云朵,其中的環保意義孩子們秒懂;表現時間像沙漏不斷流失的畫作,孩子們邊聽老師講解邊點頭;還有不少孩子甚至對一組拆解中國漢字字根的演示,研究得不亦樂乎。
最引發小葵籽們關注的,還屬那些和小葵籽們創作了同樣題材的畫作了。比如最近的葵里art-2課堂讓小葵籽們學畫火烈鳥,這次的繪畫展中,剛好有創作火烈鳥的作品,一場即時的現場比較教學就開始了。
“看看他是怎么處理火烈鳥的羽毛的?我們是不是要把羽毛像他一樣畫得更細致一些?”
“他的火烈鳥嘴巴的特征抓得非常好,我們在課堂上是不是也都畫出來了?”
有參照、比較和討論,就自然有了思考、探究和學習。
好厲害,他是怎么畫出來的?
這些符號是什么意思?我來看看
同學們,來看看這些畫的構圖吧
看藝術如何延伸進我們的生活
除了一些純藝術的作品,還有相當多的藝術應用類設計,也讓小葵籽們大飽眼福。我們常常說,要將藝術眼光帶入我們的生活,藝術的應用設計,也許是這個概念最好的表達。在展覽中,小葵籽們發現,衣、食、住、行這些最世俗的事物,一旦用藝術的眼光來妝點,就會散發出截然不同的氣息啦,有點化普通為神奇的感覺呢!
有藝術家認為,觀眾的參與也是藝術展覽的內容之一,這就和文學作品一樣,每個人的解讀都會給作品擴充出新的意義。孩子們看展往往不像我們以為的那樣懵懂無知,相反,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方式,來和作品發生觸動、交流和共鳴,所以,每一次帶他們看展的經歷都是有趣而美好的。
當小葵籽們學會將藝術看成是我們生活的延伸,那么他們就會更樂于成為藝術的積極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