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一燕一女士研修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現為清正書畫院理事,中匈美術家協會理事,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公益主題活動優秀指導教師。燕一女士對美學課程、創意課程、東西方藝術史有著深入的研究和認知,她將中西方藝術形式,不拘一格的創作意識帶入青少年的美術教育中來,為葵里藝術教育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和專業的學術指導。
有一種觀點認為,兒童畫畫就是要讓兒童自由自在地畫畫,成人的任何干涉都是錯誤的。甚至于在兒童繪畫的課堂上,夸張到談“技巧”色變的地步。如果是這樣,那么學畫的“學”字意義在哪里?而作為老師,我們“教”的意義又在哪里?在我們這個行業,常常有老師困惑于這點。
對此,作為常年在美育第一線調研的燕一老師認為,技法灌輸當然不可取,可是一味地回避談技巧,同樣存有弊端。如果說前者的問題在于,被枯燥的技巧練習消磨了孩子畫畫的樂趣和對藝術的原真感知,那么后者的問題在于,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得不到引導和進步,自己把繪畫的熱情消磨了,把對藝術的感知也消磨了。
事關教育方向是否正確,于是,我們對燕一老師做了一次深入訪談,希望將這類問題能談得透徹一些。
答:藝術家們之所以說,要向孩子學習畫畫,他們的意思其實是說,要像孩子一樣保持童年時代觀察世界的那種新鮮感和好奇心,并且真實地不被羈絆地表達出來。藝術創作的境界,有三個階段,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兒童畫處于第一個境界,山在他們眼里,有著最原始的美感;成人畫處于第二個境界,山應該是被取舍、加工了的畫面,和現實的山有一定的距離;藝術大師的畫處于第三個境界,山還是那座山,但是天然帶有造型、色彩、渲染等等的藝術原理,感悟到天成的藝術美感。人的藝術是從對世界的觀察中來的,所以就算學到了再多眼花繚亂的技法、理論,但也不要忘記回歸到最初,像孩子一樣的對世界的感知。
問:兒童繪畫的課堂上,度的把握很重要,你是怎么做到讓你的教學有效果,但又不干涉孩子畫畫自由的?
答:舉個例子吧,葵里ART1小班課堂上有個孩子,比別的孩子要小大半年。和別的孩子相比,她的繪畫能力就有點跟不上,畫畫時沒有主見,不知道怎么畫。那么,老師就從讓她自己挑選顏色開始,喜歡哪種顏色,就用哪種顏色畫出第一筆,第二筆,接下來就好辦了。現在她畫畫已經有了自己的觀念,會自己配色,尤其喜歡粉嫩的色系。這就和孩子的主觀情緒、喜好甚至性格相關了,老師一般不會干涉她懟用色的選擇。孩子能大膽地開始表達自己,這就是最明顯的進步。
讓孩子們從“愛畫畫”進步到“會畫畫”,從對美的“無知”變成對藝術的“自覺”,這是我們的追求。
問:很多孩子報畫畫班,其實都是“三分鐘熱度”,你怎么讓孩子保持住這種熱度?
答:孩子們對畫畫的新鮮感會幫助他們對畫畫產生興趣,而畫畫本身也是一種好玩的游戲。我們要做的,其實是把這種熱度、興趣培養成更高級一些的藝術敏感,變成他們自身的一種素養。比如有個孩子,個性有點小毛躁、小犟脾氣,剛來畫畫的時候常常坐不住。但是我們在他這個年齡階段,課堂上會盡可能多地安排他們體驗各種繪畫材料,用盡可能多的方式來作畫,這些設計充滿了趣味,所以這個孩子始終能保持興趣來做這件事,并逐漸養成有始有終畫完的習慣,連心都靜了不少。這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