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來學畫畫的父母很多,抱著的想法也多種多樣。比如支持孩子發(fā)展興趣愛好的,希望孩子學一門特長的,認為繪畫可以幫助孩子發(fā)展思維的,以及覺得孩子有天賦值得培養(yǎng)的,不一而足。
繪畫本身對孩子的培養(yǎng)是多方面的,而作為教孩子畫畫的傳授者,我們更愿意讓繪畫作為一種美的語言,向孩子們傳達美的理念,從而讓他們擁有美的素養(yǎng),而不僅是繪畫的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美術技術的學習,真正使用的機會并不多,多數(shù)的都是用眼睛在看,用知識去思考、用審美去選擇。我們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偉大的藝術創(chuàng)作家,但是我們幾乎都能夠成為一個有見識的欣賞家,有品位生活的藝術家。
從19世紀印象派開始,繪畫不再承載道德說教的任務,而只是快樂單純地享受來自周遭視覺景象的快樂。畫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為他所看見的和體驗到的美而畫;觀者在欣賞作品時,也只要全身心地去觀察畫所描寫的場景就好了,完全不用考慮作者要表現(xiàn)什么。
眼光越單純,獲得的快樂就越多。這對學畫階段的孩子們來說,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教學時,更傾向從提升孩子素養(yǎng)的角度,讓孩子們對繪畫進行認識、學習和探索。
最基礎的繪畫學習正是借助孩子對繪畫活動的喜愛來進行的。老師們一邊教授他們簡單的繪畫方法,比如吹畫、撕貼、拓印,一邊讓他們感受畫材的豐富多樣,同時,還教會他們對冷暖的認識,對和諧的感受。
比如水粉和水彩結(jié)合,水彩和水彩筆結(jié)合,或者讓拓印和手指畫結(jié)合,多變的搭配既能讓孩子們玩得興味盎然,也潛移默化地讓他們接觸了各種構(gòu)圖和色調(diào)。幼兒園階段接觸過的吹畫技能,讓略大一點的孩子結(jié)合線描裝飾畫出來,效果更是別有韻致。
更高一層次的教學是在繪畫基礎上對美的鑒賞。我們常常對名家名作進行介紹和臨摹教學。這不僅讓孩子們學習名家的技法,更讓孩子們在接觸這些經(jīng)典的美學內(nèi)涵的過程中,逐漸提高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
比如學習用不同畫材畫出質(zhì)感的畫面,學習用漸變色和對比色營造色彩之美。重要的其實不是技巧,而是,能學習到幾種不同的美的表達。
除了繪畫本身能獲得的美學積淀,畫一幅畫,從開始到完成,對孩子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細致、敏銳的觀察能力,對所畫的內(nèi)容完整、靈活的記憶能力,其次,在畫畫時還需要調(diào)動自己豐富的想象能力。并且,畫畫的人還應該敢于大膽地把自己所看、所記、所想的盡可能完滿地表達出來,這正是一個人創(chuàng)造能力的表現(xiàn)。
畫好一幅畫還需要雙手與身體及頭腦之間的協(xié)調(diào)與配合,需要有使用繪畫工具的能力,認識色彩的能力,完整地認識與表達事物的能力,需要耐心、恒心,需要快樂的心情和對美的體驗,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在一次次學畫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很多進步。比如當孩子從隨意畫畫過渡到能比較客觀地去表現(xiàn)的時侯,當孩子從要大人指點過渡到敢于自己大膽去畫的時侯,他們的自主能力自然就加強了。再比如,孩子開始學習畫畫時,總是由家長幫助收拾畫畫用具,一旦自己去做,常常丟三落四,還可能把顏料抹的到處都是,但經(jīng)過鍛煉,當他們能做到自己比較有條理地去收拾用具時,他們的獨立性也就加強了。讓孩子敢于大膽地去畫,讓孩子更加細心地去畫,讓孩子畫畫時要有始有終,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自己畫中的問題,這一切不都同時培養(yǎng)了孩子們膽大心細的作風和鍥而不舍的精神了嗎?
所有的這一切,都將成為孩子素養(yǎng)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當然追求孩子能畫出漂亮的畫。但是,讓孩子把畫畫得漂亮有太多種方法,其中有的拔苗助長,有的華而不實,我們愿意選擇最符合藝術原則和教育規(guī)律的方法,讓美成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讓孩子們在今后的生活中,時時有美相伴。